摘要:再野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方法,强调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以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本文系统回顾了再野化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分析了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再野化通过恢复核心区域、增强连通性、重引入关键物种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但在人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再野化面临公众接受度、安全性等挑战。本文提出了基于公众感知的再野化策略,包括构建积极-消极感知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再野化程度、平衡自然演替与人工管理等。最后探讨了再野化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前景,为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再野化;城市生态;生物多样性;公众感知;景观设计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生态修复方法往往侧重于单一目标物种或生境的恢复,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修复。在此背景下,再野化(rewil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理念应运而生。
再野化强调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使生态系统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状态。它不仅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和生态过程的恢复。近年来,再野化理念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并逐渐被引入城市生态修复领域。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再野化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分析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探讨基于公众感知的再野化策略,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2 再野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再野化的概念内涵
再野化最早由美国保护生物学家Michael Soulé和Reed Noss于1998年提出,他们将再野化定义为”基于核心区、廊道和食肉动物的一种保护方法”。随后,再野化概念不断发展完善。Perino等(2019)将再野化定义为”一种过程导向的、动态的生态修复新方法,旨在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其核心在于修复三个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关键要素,包括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
总的来说,再野化的核心内涵包括:
(1)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
(2)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节能力;
(3)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包括关键物种和生态过程;
(4)强调大尺度、长时间的生态修复。
2.2 再野化的理论基础
再野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强调生境斑块的大小、连通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营养级联理论:强调顶级捕食者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作用。
(3)干扰生态学理论:强调适度干扰对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活力的重要性。
(4)景观生态学理论:强调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这些理论为再野化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再野化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3 再野化的实践发展
3.1 国外再野化实践
再野化实践最早起源于北美,典型案例包括黄石国家公园的狼重引入项目和”黄石到育空保护倡议”。欧洲的再野化实践则更加关注废弃农地和城市边缘地区,代表性项目包括”欧洲再野化”(Rewilding Europe)。
这些实践探索了不同尺度和类型的再野化方法,包括:
(1)大型食肉动物重引入
(2)生态廊道建设
(3)自然干扰过程恢复
(4)废弃土地自然演替
3.2 再野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近年来,再野化理念逐渐被引入城市生态修复领域。城市再野化的特点包括:
(1)尺度多样,从小型口袋公园到大型城市森林
(2)强调自然过程,但需要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
(3)注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典型案例包括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森林”项目和英国伦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实践表明,再野化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同时创造独特的景观体验。
4 基于公众感知的城市再野化策略
4.1 公众对再野化景观的感知研究
研究表明,公众对再野化景观的感知是复杂的,既包含积极感知(如自然体验、生物多样性),也包含消极感知(如安全隐患、可进入性差)。魏方等(2022)的研究发现,公众对再野化景观的接受度与再野化程度、绿地率、工业遗存占比等因素相关。
4.2 再野化策略建议
基于公众感知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城市再野化策略建议:
(1)构建积极-消极感知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再野化效果
(2)合理设置再野化程度,避免过度野化引起负面感知
(3)平衡自然演替与人工管理,保持适度的”管理痕迹”
(4)注重工业遗存与自然要素的结合,创造独特景观体验
(5)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对再野化价值的认识
5 再野化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再野化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而言:
(1)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韧性
(2)为城市增添野趣景观,满足公众亲近自然的需求
(3)为工业遗址等棕地再利用提供新的方向
(4)助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然而,再野化在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土地资源紧张、安全管理等问题。未来需要:
(1)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再野化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
(2)探索不同尺度、类型的再野化模式
(3)加强再野化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公众感知研究
(4)将再野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
6 结论
再野化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过程,再野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我维持能力。但在人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再野化的实施需要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公众感知。未来,再野化有望成为推进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锐,曹越.”再野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J].生态学报,2019,39(23):8763-8770.
[2] 魏方,陈鲁,昝鹏,等.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J].中国园林,2022,38(8):36-41.
[3] 张庆费.城市生态空间再野化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中国城市林业,2022,20(6):10-14,40.
[4] Perino A, Pereira H M, Navarro L M, et al. Rewilding complex ecosystems[J]. Science, 2019, 364(6438): eaav5570.
[5] Soulé M, Noss R. Rewilding and biodiversity: complementary goals for continental conservation[J]. Wild Earth, 1998, 8(3): 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