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黑幕

  • 《棱镜计划》:全球监控的冰山一角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2013年,一个名为《棱镜计划》的秘密项目震惊了世界,它不仅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全球监听行为,也引发了对隐私权和国家安全之间平衡的广泛讨论。

    棱镜计划的曝光

    2013年6月,前美国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泄露了一系列机密文件,揭露了NSA自2007年起实施的《棱镜计划》。该计划允许NSA通过与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秘密收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数据。

    监听的广度与深度

    《棱镜计划》的监听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文件传输、社交网络信息等。NSA能够实时监控网络搜索内容,甚至通过“后门”进入科技公司的服务器,直接访问用户数据。

    合作的科技公司

    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Facebook等在内的多家美国网络巨头被披露参与了棱镜计划,它们为NSA提供了数据支持。这些公司的合作引发了公众对其隐私政策和道德责任的质疑。

    法律与道德的争议

    棱镜计划的曝光立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法律和道德争议。一方面,政府声称监控是为了国家安全和反恐需要;另一方面,公民和隐私权组织则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个人隐私,违反了宪法。

    斯诺登的命运

    斯诺登因泄露机密文件被美国政府以间谍罪等罪名通缉,目前居住在俄罗斯,已获得俄国籍。他的行为引发了关于英雄与叛徒、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辩论。

    后续影响与全球反响

    棱镜计划的曝光并未使美国的监听行为有所收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同时,这一事件也促使全球范围内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许多国家开始加强本国的网络安全法规。

    结语

    《棱镜计划》不仅是一个监控项目,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它反映了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文综合了多方面的信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详实的棱镜计划概览。

  • 棱镜计划

    1. 棱镜计划的起源与曝光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实施的电子监听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通过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爆料,首次曝光了这个秘密项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能够接触到大量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等。

    2. 棱镜计划的监听范围

    棱镜计划的监听对象广泛,不仅包括美国民众,也包括其他国家的政要和普通百姓。例如,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对122名外国领导人实施监听,其中包括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此外,该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存储资料进行深度监听和数据获取,涉及电子邮件、视频/语音聊天、照片/视频、文件传输和社交网络信息等。

    3. 棱镜计划的参与者

    微软、雅虎、谷歌、脸书、Paltalk、YouTube、AOL、Skype、苹果等九家美国网络巨头均参与了棱镜计划,为政府提供数据。这些公司通过各种方式与美国政府合作,使得NSA能够访问和利用这些平台上的数据。

    4. 棱镜计划的法律与道德争议

    棱镜计划曝光后,引发了全球对美国大规模监听活动的强烈谴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等组织认为该计划侵犯了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了宪法,并提起诉讼。同时,美国政府以间谍罪、盗窃罪等罪名通缉斯诺登。

    5. 棱镜计划的后续影响

    尽管棱镜计划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但美国并未因此收敛其监听行为。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仍不断曝出各种监听他国的丑闻,且监听行为趋向“制度化”。美国政府通过《涉外情报监视法》等立法,不断扩大安全机关权限,对他国进行监听。

    6. 棱镜计划与全球网络安全

    棱镜计划的曝光也引起了对全球网络安全的担忧。美国的监听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也严重危害了国际网络安全。美国利用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监听帝国”,其行为与其所声称的维护信息安全的目标背道而驰。

    结语

    棱镜计划是21世纪网络监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揭示了国家监控能力的范围和深度,同时也引发了对隐私权、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反思。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网络环境的变化,如何平衡监控与隐私、安全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社会需要持续探讨的重要议题。


  • OLED 屏幕:美丽的陷阱?

    —— 谈谈低频 PWM 对眼睛的潜在危害

    近年来,OLED 屏幕以其鲜艳的色彩、深邃的黑色和轻薄的特性,迅速占领了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显示市场。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绚丽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低频 PWM 调光技术。

    看不见的闪烁:PWM 调光原理

    PWM,全称脉冲宽度调制,是一种通过快速开关屏幕背光来调节亮度的技术。试想一下,手持手电筒,快速开关,你就能感受到忽明忽暗的变化。PWM 调光正是利用了类似的原理,通过控制亮屏和暗屏的时间比例来实现不同的亮度等级。

    当 PWM 频率较高时,例如 2000Hz 以上,人眼难以察觉这种闪烁,会将其视为稳定的亮度。然而,目前主流 OLED 屏幕普遍采用低频 PWM 调光,频率通常低于 300Hz,这就为我们的眼睛埋下了隐患。

    大脑被骗了,眼睛却很累:低频 PWM 的危害

    你或许会说,我看 OLED 屏幕时并没有感觉到闪烁,怎么会伤眼呢?这是因为,虽然人眼无法感知高频闪烁,但并不代表我们的眼睛不受影响。

    想象一下,你正在观看一部动作电影,画面快速切换,虽然你能看清剧情,但长时间观看也会感到疲劳。低频 PWM 也是如此,虽然大脑被“欺骗”了,但我们的视锥细胞和眼部肌肉却在不断地根据光线变化进行高频调节,这会导致眼部肌肉疲劳,出现眼干、眼涩、视力下降等问题。

    “不敏感”只是错觉:长期危害不容忽视

    有些人声称自己对低频 PWM 不敏感,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就像长期搬运重物,即使年轻力壮的人,也难免出现肌肉劳损。低频 PWM 对眼睛的伤害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期内可能不易察觉,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眼部健康状况下降,最终影响视力。

    如何选择护眼屏幕?

    那么,如何选择对眼睛更友好的屏幕呢?

    • 关注 PWM 频率: 选择 PWM 频率较高的屏幕,最好在 2000Hz 以上,可以有效减少眼部负担。
    • DC 调光更佳: DC 调光通过直接调节电流大小来改变屏幕亮度,不会产生闪烁,对眼睛更友好。
    • 注意使用习惯: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注意休息眼睛,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潜在的健康风险。选择合适的电子产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视力健康,享受清晰明亮的世界。

  • 波音“吹哨人”之死:安全与责任的双重危机

    引言

    2024年3月9日,波音公司前质量经理约翰·巴内特(John Barnett)的离奇死亡,让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家航空巨头的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巴内特曾是波音的“吹哨人”,勇敢揭露了波音787梦想飞机的严重安全问题,却在退休后面临了来自公司的报复和敌对工作环境。

    巴内特的警示

    巴内特在波音北查尔斯顿工厂担任质量经理期间,发现了波音787梦想飞机存在的安全隐患。他曾向BBC透露:“在企业产量的压力之下,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故意将有缺陷的零部件安装到飞机上。”^1 这一行为直接威胁到乘客的安全。

    波音的回应与后果

    波音公司对巴内特的指控拒不承认,但美国监管机构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审查却揭露了相似的问题。2017年,FAA在审查中发现工厂内有53个有缺陷的零件下落不明^2。然而,波音公司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反而对巴内特进行了诋毁和职业上的阻碍。

    企业文化的质疑

    波音公司近年来推行的“多样性、平等与包容”(DEI)项目,引发了外界对其企业文化的质疑。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媒体上指责波音公司,认为其优先考虑DEI而非乘客安全^3。波音公司年度计划中将DEI和气候目标与高管奖金挂钩,这可能导致公司在招聘和技术考量上偏离了安全和质量的核心^4

    FAA与波音的“亲密关系”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与波音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质疑。FAA在监管上的缺位,以及波音公司在安全测试上的“自我认证”,使得存在重大质量缺陷的飞机得以正常投入使用^5。这种监管上的松懈,不仅影响了波音公司的产品质量,更可能对其长期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美国制造业的系统性缺陷

    波音公司的案例反映出美国制造业的系统性缺陷。过度依赖外包生产,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导致了监管的难度和范围的扩大。《华尔街日报》指出,外包策略虽然加快了技术开发的速度,但也增加了监管的挑战^6

    结语

    巴内特的死亡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对波音公司以及整个美国制造业安全与责任的一次严峻考验。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对乘客安全的责任。政府机构在监管上也应保持警惕,避免因过度亲密的合作关系而导致监管缺位。

    参考文献

    1. Brandon Morse, “Flyers Purposefully Avoiding Flights on Boeing Planes as Safety Concerns Become Impossible to Ignore”, Red State, March 26, 2024
    2. Mark Walker, “F.A.A. Audit of Boeing’s 737 Max Production Found Dozens of Issue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1, 2024
    3. John Cassidy, “How Boeing and the F.A.A. Created the 737 MAX Catastrophe”, The New Yorker, September 17, 2020
    4. Rod Dreher, “Diversity Is Going To Get Us Killed”, January 10, 2024
    5. Shannon Thaler, “Boeing prioritizing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over flier safety, Elon Musk says after near-catastrophic Alaska Airlines mishap”, New York Post, January 11, 2024
    6. Theo Leggett, “Boeing: How much trouble is the company in?”, BBC News, March 17, 2024
  • 美国波音公司的质量经理莫名其妙的“自杀”身亡

    美国波音公司的质量经理约翰·巴尼特的自杀身亡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信息:

    1. 事件背景:
    • 约翰·巴尼特是一位曾在波音公司工作了32年的质量经理[1]
    • 他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担任北查尔斯顿工厂的质控经理,并在2019年曝光了波音公司的生产安全问题[1]
    1. 自杀事件:
    • 今年3月9日,约翰·巴尼特原本计划出庭指认波音公司的诽谤,但被发现死于自己的卡车中[1]
    • 根据当地警方的调查,约翰·巴尼特的死因被确定为自杀[1]
    1. 波音公司安全问题:
    • 约翰·巴尼特是波音公司的吹哨人,他曾公开揭发波音公司存在的安全隐患[1]
    • 他在2016年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举报了波音787的氧气系统失效问题,但FAA对此处理态度不力[2]
    • 在2019年波音737MAX飞机事故后,约翰·巴尼特再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成为波音吹哨人的代表[2]
    1. 疑点和争议:
    • 有人对约翰·巴尼特的自杀事件提出了疑点,认为这其中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因素[2]
    • 一些人认为波音公司可能对吹哨人采取了打压和报复行为,导致约翰·巴尼特选择自杀[2]

    综合来看,约翰·巴尼特作为波音公司的质量经理和吹哨人,在揭发公司安全问题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的自杀事件引发了对波音公司安全问题和内部打压行为的关注和争议。


    Learn more:

    1. 美警方确认波音安全问题举报人约翰·巴尼特因自杀身亡全球速报澎湃新闻-The Paper
    2. 波音吹哨人”自杀”,疑点实在是太多了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The Paper
    3. 数次举报波音安全问题的前员工,在提供证词前夕突然死亡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The Paper

    =除了约翰·巴尼特之外,波音公司还有其他员工因举报安全问题而遭到报复的情况。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1],两名波音工程师曾因飞机的技术事项与管理层意见不和,遭到打击报复。这两名工程师坚持要求遵循联邦航空局新指南,但上级认为这样会增加成本并且延误生产,因此不同意。在联邦航空局的支持下,上级最终不得不同意。然而,这两名员工后来被波音方面给予负面评定,其中一名员工已经离职。

    此外,根据半岛电视台的报道[2],波音公司在过去三年里向美国工作场所安全监管机构提出了32起举报投诉。这显示出这家陷入困境的飞机制造商正在接受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审查,暗示可能存在其他员工因举报安全问题而遭到报复的情况。


    Learn more:

    1. 安全漏洞、“吹哨人”疑遭报复……波音公司乱象迭出-新华网
    2. 波音公司遭遇 32 名举报人指控与工人身亡案件复审 | 经济 | 半岛电视台
    3. 数次举报波音安全问题的前员工,在提供证词前夕突然死亡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The Paper
  • OLED屏幕频闪:揭开真相的科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于手机屏幕对眼睛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其中,OLED屏幕频闪问题备受争议。频闪是否真的会伤害眼睛?本文将通过解析参考文献《(高清正版)IEEE Std 1789-2015》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揭示OLED屏幕频闪问题的真相。

    什么是频闪?

    频闪是指OLED屏幕通过不断的“亮”和“灭”交替来实现调光的过程。这种频闪一般是肉眼无法察觉的,因为人眼对于80Hz以上的频闪很难察觉到。然而,即使肉眼无法察觉,频闪仍会刺激视神经并导致眼疲劳。频闪问题并不仅存在于手机屏幕上,许多商店的灯光以及其他光源也存在频闪现象。

    频闪的影响

    长时间盯着频闪屏幕可能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偏头痛等不适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频闪并非只存在于手机屏幕上,而是在各种光源中都可能存在。手机屏幕对频闪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人们通常会长时间近距离地盯着手机屏幕,尤其是在晚上。

    频闪评估标准

    IEEE《Std1789-2015》提供了对频闪问题的评估标准。根据该标准,频闪频率高于3125Hz被认为是完全无风险的,而1250Hz到3125Hz之间是低风险范围。因此,只要频闪频率超过1250Hz,就属于低风险。

    波动深度的重要性

    除了频闪频率,波动深度也是评估频闪问题的重要因素。波动深度指的是屏幕亮度的变化幅度,波动深度越大,频闪对眼睛的刺激就越强。IEEE标准规定,波动深度的上限值等于频闪频率乘以0.08%。

    频闪风险的判断

    结合频闪频率和波动深度,可以对频闪风险进行评估。例如,iPhone12系列在50%亮度下的波动深度为83.8%,属于高风险范围。然而,仅凭频闪和波动深度无法全面评估风险程度,还需要结合实际拍摄图像来判断。有些手机在低亮度下可能频闪严重,但在拍摄照片时并没有明显的频闪现象,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风险较低。

    解决频闪问题的方法

    针对频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 选择LCD屏幕手机:LCD屏幕的蓝光辐射相对较低。
    2. 选择高频PWM调光手机:某些手机采用高频PWM调光,频闪风险较低。
    3. 开启深色模式:频闪主要在显示白色时较为明显,开启深色模式可以减少亮度的波动。
    4. 注意环境光线:在环境光较暗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因为此时手机作为唯一光源,频闪的危害会更大。最好保持一定的照明光源。
    5. 开启类DC调光功能:一些手机采用类DC调光技术,通过软件算法减轻频闪强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类DC调光可能会对色彩准确性、亮度稳定性等产生影响,因此厂商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限制。

    频闪问题的综合评估

    对于频闪问题,无法简单地以频闪频率或波动深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综合考虑频闪频率、波动深度、实拍图像以及闪烁指数等因素才能全面评估风险程度。不同手机在不同亮度下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判断频闪问题的严重程度。

    结论

    OLED屏幕的频闪问题确实存在,而评估频闪风险需要综合考虑频闪频率、波动深度、实拍图像等因素。虽然一些解决办法可以减轻频闪的影响,但长时间使用任何屏幕对眼睛和身体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适度使用手机,并注意保护眼睛的健康。

    在面对OLED屏幕频闪问题时,敏感人群需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视力反应。尽量避免在黑暗的环境中使用OLED屏幕,因为这可能加深频闪的危害。同时,尽量避免让儿童使用OLED屏幕,因为他们的眼睛更为娇嫩,对频闪的敏感程度可能更高。

    对于普通人群,虽然频闪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目前尚无权威机构给出明确结论。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最重要的是,适度使用手机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眼睛的健康。

    参考文献:

  • OLED屏幕的频闪问题:真相揭秘

    OLED屏幕的频闪问题:真相揭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于手机屏幕对眼睛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其中,OLED屏幕频闪问题备受争议。频闪是否真的会伤害眼睛?本文将通过解析参考文献《(高清正版)IEEE Std 1789-2015》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揭示OLED屏幕频闪问题的真相。

    什么是频闪?

    频闪是指OLED屏幕通过不断的“亮”和“灭”交替来实现调光的过程。这种频闪一般是肉眼无法察觉的,因为人眼对于80Hz以上的频闪很难察觉到。然而,即使肉眼无法察觉,频闪仍会刺激视神经并导致眼疲劳。频闪问题并不仅存在于手机屏幕上,许多商店的灯光以及其他光源也存在频闪现象。

    频闪的影响

    长时间盯着频闪屏幕可能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偏头痛等不适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频闪并非只存在于手机屏幕上,而是在各种光源中都可能存在。手机屏幕对频闪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人们通常会长时间近距离地盯着手机屏幕,尤其是在晚上。

    频闪评估标准

    IEEE《Std1789-2015》提供了对频闪问题的评估标准。根据该标准,频闪频率高于3125Hz被认为是完全无风险的,而1250Hz到3125Hz之间是低风险范围。因此,只要频闪频率超过1250Hz,就属于低风险。

    波动深度的重要性

    除了频闪频率,波动深度也是评估频闪问题的重要因素。波动深度指的是屏幕亮度的变化幅度,波动深度越大,频闪对眼睛的刺激就越强。IEEE标准规定,波动深度的上限值等于频闪频率乘以0.08%。

    频闪风险的判断

    结合频闪频率和波动深度,可以对频闪风险进行评估。例如,iPhone12系列在50%亮度下的波动深度为83.8%,属于高风险范围。然而,仅凭频闪和波动深度无法全面评估风险程度,还需要结合实际拍摄图像来判断。有些手机在低亮度下可能频闪严重,但在拍摄照片时并没有明显的频闪现象,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风险较低。

    解决频闪问题的方法

    针对频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 选择LCD屏幕手机:LCD屏幕的蓝光辐射相对较低。
    2. 选择高频PWM调光手机:某些手机采用高频PWM调光,频闪风险较低。
    3. 开启深色模式:频闪主要在显示白色时较为明显,开启深色模式可以减少亮度的波动。
    4. 注意环境光线:在环境光较暗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因为此时手机作为唯一光源,频闪的危害会更大。最好保持一定的照明光源。
    5. 开启类DC调光功能:一些手机采用类DC调光技术,通过软件算法减轻频闪强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类DC调光可能会对色彩准确性、亮度稳定性等产生影响,因此厂商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限制。

    频闪问题的综合评估

    对于频闪问题,无法简单地以频闪频率或波动深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综合考虑频闪频率、波动深度、实拍图像以及闪烁指数等因素才能全面评估风险程度。不同手机在不同亮度下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判断频闪问题的严重程度。

    结论

    OLED屏幕的频闪问题确实存在,而评估频闪风险需要综合考虑频闪频率、波动深度、实拍图像等因素。虽然一些解决办法可以减轻频闪的影响,但长时间使用任何屏幕对眼睛和身体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适度使用手机,并注意保护眼睛的健康。

    参考文献: